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首都功能定位,圆满完成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其他重大活动重要节日保障任务,加快建立完善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持续推进城市有机更新,不断深化建筑业改革,大力推动建筑绿色化发展,房地产市场运行平稳有序,建筑业发展稳中向好,企业和群众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一是住房制度更加完善,群众获得感增强。坚持“房住不炒”定位,落实城市主体责任和“一城一策”要求,保持房地产调控政策稳定性,不加码、不放松,稳步推进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工作方案落地,房地产市场总体运行平稳。全市新建商品住房上市8.73万套,同比增加3.2%;商品住房成交20.23万套,同比增加4.9%;住宅销售价格总体平稳,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小幅波动,二手住宅价格稳中有降。住房租赁市场加快发展,房源供给渠道多样化,2019年共建设筹集政策性租赁住房50186套(间),其中公共租赁住房14870套,集体土地租赁住房29617套,企业自持租赁房765套,改建租赁型宿舍2054套。全市住房租赁市场累计交易215万套次,租赁平台合同备案量累计突破240万笔,住房租赁市场成为不可或缺的住房供给渠道,租购并举的局面逐步形成。始终把解决居民住房问题作为住房保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健全住房保障政策体系,超额完成年度建设任务,不断提升住房品质,持续完善分配机制,全面加强使用监管,群众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二是城市更新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有序推进核心区平房院落有机更新,坚持政府主导、居民自愿、走留结合、留住乡愁,实现建筑共生、居民共生、文化共生,积极开展申请式退租、“共生院”改造试点,东城区雨儿胡同、西城区菜市口西两个试点项目基本完成。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全年累计完成棚户区改造1.63万户,涉及人口约5.26万人,群众住房安全和住房困难问题有效改善,居住环境和公共服务配套显著提升,疏解整治作用明显,城市“留白增绿”空间进一步增大。按照“基层组织、居民申请、社会参与、政府支持”的实施方式,积极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全市已累计确认243个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项目,开工98个项目,完成44个项目;老楼增设电梯新开工693部,完工555部,超额完成任务目标。全面开展物业管理改革,加快推进《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立法进程,积极推动物业管理纳入社区治理,试点开展物业管理执法权下沉、物业项目备案权下放等工作,开展住宅小区物业项目负责人到社区报到工作,积极推进弃管、失管老旧小区开展物业管理试点,建立实施综合改造老旧小区物业管理长效机制,推进住宅维修资金深化改革,扩大“北京业主”APP使用范围,加大对“回天地区”物业管理指导和检查力度。
三是建筑业改革不断深化,行业发展稳中向好。以深化建筑业“放管服”改革为主线,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在全国率先实现建筑工程许可证全程网上办理,全面推行电子化招投标,全面放开社会投资房屋建筑工程招标,推进建筑工程企业资质电子化申报和审批,建设行业从业人员证书全部实现电子化。2019年世行对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中,办理建筑许可指标排名由全球第121位跃升至全球第33位。建筑市场管理再上新台阶,建立建筑市场监管信息系统,项目、企业、人员和信用信息全面公开,实时对建筑市场主体行为进行信用评价;稳步推进京津冀工程计价体系一体化,发布首部《〈京津冀建设工程计价依据——预算消耗量定额〉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助力京津冀区域建筑市场的深度融合;积极开展造价管理市场化改革;建立建设单位工程款结算与支付信用承诺制;推进外省市来京企业备案管理和施工人员实名制。引导企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航母型”领军企业,鼓励总承包企业做大做强,专业企业、中小企业往“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推动建筑劳务企业转型。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和业务范围,推动企业全面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和首都发展大局,深耕“一带一路”沿线建设,服务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推进以绿色化、智能化和工业化为特征的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坚持首善标准,严守安全红线,建设工程质量稳步提升,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可控。全年建筑业发展稳中向好,产值规模继续扩大,签订合同额稳步上升,生产经营向好,劳动生产率创新高。
编辑:开发商售楼处